丁玲创作《在严寒的日子里》的 前前后后
发布时间: 2021-05-28 14:05:12 阅读 0 次
丁玲创作《在严寒的日子里》的前前后后
李兆生
1946年8、9月间,丁玲带领土改工作组在桑干河畔的温泉屯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后来,她以温泉屯的土改运动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2年,这部小说在苏联荣获了1951年度斯大林文艺奖,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好评。1946年10月,土改工作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张家口地区沦陷,反动地主纷纷反攻倒算,土改后的温泉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故。1954年,丁玲硬是辞掉了在中国作协、中国文联和国家部门担负的许多领导职务,重返桑干河,深入乡下调查采访,又以温泉屯土改之后发生的变故为题材,创作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续篇《在严寒的日子里》。这部书,说的是续篇,但并没有延续上篇的地点和人物,而是新打鼓另开张的。暖水屯变成了果园村,主人公张裕民变成了李腊月。丁玲说,这样安排是为了不受上部书的局限,可以扩大创作的构思空间,纯粹是为了创作的方便而考虑的。
那么,土改结束后,温泉屯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为什么它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让丁玲宁可辞去领导职务也要下乡搞创作呢?《在严寒的日子里》究竟是叙述了什么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这方面的情况。
1946年9月11日,丁玲她们完成“土改”任务,从温泉屯撤离。转移到阜平后,丁玲便以她在温泉屯土改运动的生活为题材,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当时,由于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发动全面内战,国民党军队大肆进攻解放区。我党我军遵照党中央关于为夺取全国胜利不在一地一城得失的指示,主动撤离张、宣地区,张家口沦陷。10月13日,国民党16军侵占了涿鹿县城。很快,16军就控制了全县的重点村庄和交通要道。接着,他们就纠集地方上的反动地主、土豪劣绅、土匪头子、汉奸特务、地痞流氓等组建伪大乡,成立保安队、奋勇队、自卫队等反动武装。他们和蒋军以及还乡团勾结在一起,四处抓捕和屠杀革命干部和土改积极分子,向翻身农民反攻倒算。为保卫“土改”胜利成果,涿鹿县委贯彻晋察冀中央局关于“区不离区,县不离县,干部不离群众,坚持对敌斗争”的指示,组织土改积极分子和翻身农民成立了护地队,与敌人和反攻倒算的反动地主展开了积极的护地斗争。
对于桑干河这一带的变故,丁玲她们撤离到阜平县不久就得到了消息,知道这里遭受了很大损失,也发生了残酷的斗争。所以,她计划在创作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后,继续创作它的续篇《在严寒的日子里》,准备描写在解放区沦陷后,桑干河人民组织护地队与国民党还乡团以及反攻倒算的地主富农展开斗争的长篇小说。后来,她在石家庄一带的宋村搞土改时,就有意识地收集了不少创作素材。在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时,也有意识地把温泉屯的素材预留下好多,计划安排到下一部书中。1948年6月,丁玲在《序〈桑干河上〉》一文中说:这部小说“原计划分三段写,第一段是斗争,第二段是分地,第三段是参军”,《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用较大的力量写完了第一阶段,闹斗争这一部分”。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她忙于文联、作协等工作,《在严寒的日子里》一直没有机会动笔,预留下来的素材迟迟未能排上用场,创作计划也迟迟未能按时兑现。
1953年11月号《人民画报》刊登丁玲给曹永明的信和温泉屯照片的页面
1953年9月下旬,《人民画报》摄影记者宋学广采访温泉屯后,给丁玲寄来了许多温泉屯的照片。丁玲翻阅着这些照片,一下子激起了她对当年土改工作的回忆。眼前浮现出许许多多当年一块搞土改的乡亲和战友的面容,也浮现出了他们那不屈不挠与敌斗争的英勇顽强的形象。本来,丁玲就有重上桑干河搞创作的欲望,这时,这些照片更激起了她再回温泉屯、重访老“战友”的眷恋之情,内心涌起再创作下一部小说的勇气。当下,丁玲就给曹永明写信,告诉他要来温泉屯写护地队,并且邀请了宋学广到她家,想进一步了解他采访温泉屯的情况。她要重返温泉屯,探望分别7年之久的土改战友和乡亲。她要了解和采访土改后温泉屯发生的变故,为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搜集素材,作创作准备。随后,宋学广把丁玲写给曹永明的信和他拍摄于温泉屯的照片都发在了1953年11月号的《人民画报》上。
1954年,丁玲毅然辞去文联、作协等有关部门的领导职务,于4月中旬,在那鲜花盛开的季节,踏上了桑干河,来到了温泉屯。
1953年11月号《人民画报》刊登的照片和丁玲给曹永明信的手迹。照片下的文字是:作家丁玲在看本报记者交给她的关于桑干河人民生活的照片。
在温泉屯,当年和丁玲她们一起搞土改的党支部书记曹永明和农会主任韩义以及青联会副主任顾长龙等,向丁玲详细介绍了土改结束后温泉屯村发生的一系列变故。
1946年10月,张家口地区沦陷,国民党军队侵占涿鹿县城,这时,他们在全县设置据点,建立伪大乡,还在村里建立反动的保甲组织,以十户为一甲,全村为一保。甲有甲长,保有保长和副保长。温泉屯,在附近十几里的范围之内也是个比较大的村庄,人口多,什么人也有。这个村,历来在社会动荡和时代变革的紧要关头都处在风口浪尖上。这次敌进我退的动荡自然也毫不例外。村里的顾长义,先前当土匪,后来混入怀涿支队。这时,他又投靠国民党反动派,当上了温泉屯村的伪保长,郭亮当了副保长。从此,温泉屯的老百姓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县城里的还乡团常来温泉屯抓兵,要粮,搜捕我方干部。伪保长顾长义与郭亮便帮助还乡团派粮,抓兵,不时地祸害百姓。国民党还乡团第一次进村就把许顺家的米抢了个一干二净。就在这时,那些被土改运动中改革出土地、房屋和财产的地主富农乐开了花。他们认为国民党回来了,有了靠山,来了救星,都幸灾乐祸,纷纷投靠还乡团,进行反攻倒算。在土改运动中,被斗争的地主,丁玲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书中塑造的地主钱文贵的原型韩文贵,在大街上遇到土改时丁玲的房东、也曾被改革出土地的地主李忠祥时,就说:“老四啊,他们土改胜利了,在你院子里办‘翻身宴’,吃席,这回令着咱们吃席了”。
这时候,在春季遭到清算斗争的地主和土改运动中被改革出土地和财产的地主、富农顾春元、李福根、李福兴、唐世义等,在伪保长顾长义和不怀好意之人的煽动和蛊惑下,纷纷向分地农户索地要粮。有的地主绕街串巷,大肆叫喊,“穷小子们,听好了,分了我的地,收了我的粮的,把粮食给我扛到家里去;分了我的财产,拿了我的花瓶花罐的给我送回去”。这时,很多农户害怕,就把分得的土地和粮食、财物都给这些地主富农送了回去。更可恶的是在反攻倒算中,这些地主富农竟敢把村里农民自己集资入股办起来的消费合作社大门的锁子都给砸开,把里面的物资抢劫一空。农民们在清算斗争运动与土改运动中所分得的胜利果实,这时候几乎丧失已尽。土改时,村农会和评议委员会划归给村民兵五亩地,由民兵30多人义务耕种,收入所得作为民兵组织的活动经费。此事由民兵小队长曹永祥掌管。反攻倒算的地主就找曹永祥算账。曹永祥害怕,便把土地交还了地主。
1946年的11月份,我地方武装和新组建的护地队,按照“白天群众化,黑夜武装化,平时群众化,关键时期武装化”的原则,与敌人进行周旋。他们有时在村里,有时在山里;有时集中,有时分散。这样,温泉屯一带成为我地方武装以及护地队与敌还乡团周旋地带。常常是我地方武装或护地队从南面的山区来,敌还乡团从北面的河川来,形成了敌我双方往来拉锯局面。就在我军转移后不久,五区区委书记韩巨金率温泉屯村的曹永明、刘苍、任志会、张步州以及九堡村的农会主任李功与王彦等,准备投入护地队开展护地斗争。他们在九堡村南的虎头山商议决策,作出决定后,韩巨金命曹永明和刘苍回村组织民兵,扩大队伍,他率其他人员向西南方向的栾庄一带出发。当他们到达栾庄南的李窑附近时,张步州、王彦暗暗勾结,密谋叛变,突然将区委书记韩巨金和李功枪杀。张步州、王彦沦为可耻的叛徒。解放后,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他们都被我政府镇压处决。
这一情节,丁玲运用到了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
1956年10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讲述的故事就是:参加八路军的地主儿子赵康开小差,在路上遇到区委书记江山青后将其枪杀,回村召集几户地主密谋反攻倒算。投奔了土匪王老五并担任了队长的赵康,纠集了村里几个旧日的地痞流氓,准备抓捕村支书李腊月。面临敌军压境的严峻局势,李腊月等三人悄悄出村去找区委,寻求指导和帮助。在这里,丁玲把五区书记韩巨金塑造为被开小差的地主儿子枪杀的三区区委书记江山青。至于丁玲塑造的那个开小差的地主儿子,在温泉屯也是大有其人的。他就是丁玲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书中描写的标榜自己是“光荣抗属”,什么军头儿来也能吃得开的地主钱文贵的原型韩文贵的儿子韩功。
抗日战争时期,韩功是参加了八路军。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张北县八路军的一个兵站当站长,据说还是个营级干部,前途无量。他曾以上级首长的名誉来涿鹿县检查战时的地方武装工作,被本村在县里工作的人认出,还向他伸出羡慕的大拇指,大加赞赏他。后来土改时,村里要斗争他爹韩文贵,韩文贵仍然撑“抗属”之能,就叫他三儿子韩润去通知韩功回村救驾,他就脱离了部队,逃回了村。他这一救驾不成却开了小差。后来,因其多年当兵,受不起农田里的苦,国民党还乡团来了,他就投奔了还乡团,当了兵痞。解放后,他被逮捕判刑。在服刑期间,因抢救落水儿童而立功,被提前刑期释放。
就在曹永明和刘苍与区委书记韩巨金分手回到温泉屯村的第二天,叛徒张步州和任志会也返回了温泉屯。此时,曹永明他们还不知道张步州、王彦他们叛变,当他们找到党支部书记曹永明和组织委员、土改时任副村长赵全录,并把他们带到与还乡团有勾结的地主李福根家时,他们才感觉情况不妙,但为时已晚。叛徒张步州便要挟他们一同到九堡村联系王彦,准备投靠王彦的叔祖父,还乡团里的王世云。这个王世云是当时广恩屯伪大乡乡长、还乡团头子,之前是桑干河南方圆几十里影响很大的土匪。他正是丁玲塑造的那个还未出场的还乡团头目王老五的原型。
到了九堡后,他们与等候在村边的王彦会合,王彦和张步州先进村联系,曹永明、赵全录和任志会三人在村外等待。后来,曹永明等三人心有余悸,思想动摇,任志会也亲眼目睹了张步州、王彦那心狠手辣的杀人手段,看清了他们的本质,不想参与他们的活动,便向温泉屯返回。碰巧,在返回的途中,他们又遇到了地主李福根的儿子李春云。李春云便把他们拦住,带到桑干河北,投奔到东小庄的郭明处。
这个郭明,原来是温泉屯人,是现在在村里担任副保长郭亮的哥哥。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涿鹿县城当汉奸与特务,此时又投靠了国民党反动派。郭明便把他们三人带到涿鹿县城裕生庆酒店住下,随后命他们把步枪一支,手枪两把交给了县城还乡团的头目郭满轩。至此,曹永明、赵全录、任志会向敌人交了枪,背叛了党,背叛了组织。
当曹永明给丁玲说到这里时,痛心疾首,放声大哭。他痛恨自己,骂自己是个软骨头,恨自己听信敌人的蛊惑,背叛了党组织。他面对丁玲说:“我对不起党啊,也对不起你呀,丁大姐。”
面对着曹永明,丁玲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对他失去政治生命感到惋惜。最后,丁玲说:“解放区二次沦陷,我们的党组织确实遭到了很大损失和破坏,我们党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既然丢了党籍,那就放下思想包袱,做一个好公民,积极投入新中国的建设吧。”
再说党支部宣传委员刘苍,他和曹永明从九堡虎头山回村的第二天,正准备组织民兵行动,发现张步州控制了曹永明和几个土改中的主要干部,行动可疑,便避开了他们,带了李宝等几个民兵投奔了聂荣臻在南山区活动的一支部队,参加了与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的作战。1947年,刘苍在大河南一带与敌作战,不幸英勇牺牲,当时年仅24岁。共产党员、土改积极分子,土地评议委员李宝被地主武装抓获,惨遭杀害。从这里不难看出,丁玲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书中塑造为村民政、支部宣传委员李昌的原型刘苍,在《在严寒的日子里》成为了塑造李腊月形象的故事线索。温泉屯村的刘苍和李宝等投奔了南山区八路军,而小说中的李腊月是带领土改积极分子潜伏出村,寻找区委干部,寻求今后的工作任务去了。
1954年5月,丁玲在李官营村构思《在严寒的日子里》
1954年4月,丁玲她们在温泉屯采访后,返回北京不久,又于5月份重返桑干河,来到距涿鹿县矾山镇不远的李官营村进行采访调查。据涿鹿县有关文史资料记载,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侵占涿鹿县后,我县党政机关撤离涿鹿城,三区党政机关也撤离了区委所在地矾山堡。区小队的干部战士为保卫土改成果,组建了护地队,秘密活动在李官营一带。当时,据李官营不远的西八卦村,有个叫田风武的人,受命从北京国民党难民营回村,准备当矾山伪镇长,还准备在各村建立伪保公所,建立地主武装,组织复仇队。当我区小队夜间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包围了西八卦村,抓捕了田风武,并将其就地处决。1946年的12月份的一天,国民党16军从蔚县出发途经矾山川,几名炊事人员赶着一峰拐骆驼,尾随在大部队后面,当他们进入李官营村西的路沟时,被我埋伏在公路旁的护地队成功伏击,缴获了敌人三支大枪和一峰拐骆驼。在全县地主富农反攻倒算达到猖狂程度的关键时刻,护地队从李官营一带开始行动,他们抓住矾山堡反动地主聂明珠反攻倒算的罪证后,立即将其抓获,及时予以处决,极大地震慑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矾山堡,在涿鹿县桑干河南的山区中,是一个比较大的集镇。这里说不上商铺林立,但也有一定的规模,行商坐贾也不少,集市活跃。特别是这里属于山区小镇,地里条件优越,便于军队出没隐蔽,有利于军事行动,是敌我双方都重视的战略要地。当敌人派回当伪镇长的田风武被我镇压后,不久,张万隆当了矾山镇的伪镇长。国民党的一支部队也时常活动或驻扎在矾山堡,并在这里安插了据点。1947年7月13日,我北岳军区马辉部队十团对矾山堡发起攻击,消灭了伪军,就地处决了张万隆。从此,敌人再也无力在矾山安插据点,只是隔些时日从怀来县沙城抽一些力量来矾山扫荡一次,而我方护地队、区小队在矾山一带迅速活跃起来。1947年8月份,我县委在宛平县(今北京市门头沟区)召开会议,确定对敌斗争的任务是“宣传全国各战场大好形势,捣毁保公所,抓捕敌人谍报,堵塞敌人耳目,把各村大权掌在我们手里。”我护地队立即行动,及时抓捕了李官营村作恶多端的伪保长李天玉,县长亲自审讯后贴出布告,公布了他的罪状后予以处决。同时,护地队还抓住了一个坐地谍报也予以处决。第三天夜间,护地队又摸到附近的二堡村,在一个“破鞋”家里抓捕了伪保长侯义周,也当即处决。护地队一连几天的行动,对矾山川各村震动很大。从此,伪保长们再也不敢猖獗了,地主也不敢反攻倒算了。
丁玲的这次李官营之行,大概就是这一桩桩护地斗争的故事招致而来的。
完成这次采访工作后,丁玲于6月份奔赴安徽黄山,开始创作《在严寒的日子里》。后来,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创作素材,10月份,丁玲带秘书张凤珠又一次踏上了桑干河。她们从北京出发后,先是到了张家口、张北等地,后来又返到涿鹿。10月9日,丁玲在张家口给留在北京的陈明写信,告诉他:“今天从张北回来。”……“明天将仍留在这里,想同赵振中谈谈他的历史,……我想在上下葫芦多住一阵,把那一带弄熟些对我的书用处大些。”她还告诉陈明,“来信寄涿鹿县王县委留存转凤珠。”
丁玲在黄山创作《在严寒的日子里》
当时,赵振中在张家口地区担任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察哈尔省察南地区书记,对我军撤离张家口后,我地方武装开展护地斗争的全面情况比较了解。所以丁玲很想找他了解全面情况。至于丁玲在信中说的“上下葫芦”,是指涿鹿县的上葫芦村和下葫芦村。“凤珠”是指丁玲的秘书张凤珠。“涿鹿县王县委”则是指涿鹿县委书记处书记王纯,他是丁玲1946年土改时认识的。
丁玲在张家口给陈明写了这封信后,很快就来到了涿鹿县。
据1954年担任下葫芦村党支部书记的全世红回忆说,丁玲她们当时来到下葫芦村就住在他家。全世红说,丁玲她们来涿鹿,先去了六堡村。是在六堡村采访后又来到下葫芦村的。
六堡村是护地队在矾山堡处决了反动地主聂明珠后,于第二天来到桑干河畔,一夜之间连续处决河南河北三个反动地主的第一站。国民党军队占领涿鹿县以后,六堡村国民党特务、反动恶霸地主刘纪大肆破坏土改运动,极力进行反攻倒算。护地队便于傍晚时分在他逃跑的村西路上将其抓获,就地处决。随后,护地队乘着夜色淌过桑干河,将河北辛兴堡村的恶霸地主李怀,从被窝中拉出,就地正法。接着,护地队再次淌越桑干河,星夜兼程,奔赴河南的李窑村,将做着黄粱美梦的反动地主谷清从被窝中拉出就地正法。处决了这些反动地主之后,护地队都将他们反攻倒算回去的粮食、财物又连夜送到土改时获得的农户家门口,并且用“屋顶广播”进行了宣传,立即告诫其他地主,继续反攻倒算,就是某某人的下场。并通告全村:“我们八路军、护地队没有离开老百姓,我们时刻都在保卫着土改胜利成果,”还通报老百姓,被地主反攻倒算回去的粮食、财物又给大家送回去了,就放在各自的家门口。听到广播后,当老百姓打开自家街门时,果然见到了放在家门口的粮食和财物。
丁玲她们先到六堡村主要就是采访和了解这次护地斗争详细情况的。
10月15日这天,丁玲和张凤珠从下葫芦村到了上葫芦村。18日早晨,丁玲与张凤珠她们步行到护路湾村吃早饭。随后,乘坐大马车到茶房村。当晚,她们便住在了茶房村王纯的岳父家。19、20、21日,丁玲在这里分别采访了王纯、二区下洪寺乡的乡长周兴隆和张顺屯乡的党总支书记许宽等县委以及当地的干部、群众。
解放战争时期的1946年,这一带属于涿鹿县八区所辖,王纯担任八区区委书记。就在这年11月中旬,王纯带领护地队战士在茶房村活捉了国民党军医官和通讯员4人。次日,他们又在下洪寺村俘虏了还乡团一个小队,活捉了队长韩亮,打死了国民党县民政科长等4人,缴获步枪2支,手榴弹40枚,药品4箱。当时这一情况刊登在了1946年12月14日的《新察哈尔报》上。
桑干河畔的这场护地斗争,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也达到了威慑地主反攻倒算嚣张气焰的目的,但最终还是一场失败的斗争。当时,由于推行“左”的路线,搞“三查三整”,实行“查三代”、“搬山头”,不少干部离队,护地队人员又都整日出没于白色恐怖之下,辗转于腥风血雨之中,随时都会遭遇不测风云。结果,一天,护地队员外出开展工作,夜里住宿在与蔚县桃花堡相邻的山涧口村,地主反动势力的内线发现了踪迹后,立即向驻扎在附近的蒋军报告,很快山涧口被敌人包围。最后,终因寡不敌众,牺牲的牺牲,被捕的被捕,护地队遭遇了惨败。残忍的敌人竟然还把一些护地队人员的头颅割下,挂在蔚县桃花堡大路边,悬首示众。
这次采访结束后,丁玲她们于22日早晨,搭车到下花园,乘火车返回北京。丁玲她们这一次桑干河之行,历时将近20天,光在涿鹿县的上、下葫芦、茶房等村,时间就长达近十余天。在涿鹿,她们掌握了大量创作素材。回京后,她在参加了有关会议和出国的外事活动后,于1955年2月21日便奔赴无锡,又迅速投入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的创作与修改之中。1956年10月,《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前面我们提到的《在严寒的日子里》前8章的内容。此时,丁玲蒙受了不白之冤,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她再也无心继续创作下去。
后来,丁玲被下放到北大荒和山西省长治县的嶂头村劳动改造,这期间,她又开始创作这部未曾完成的作品。她先在北大荒完成了一部分,后来丢失。到了山西后,虽然找到了原来《人民文学》发表的前8章,但她又感到不太满意。这些年,书中那些人物在她脑子里一直转来转去,她有了新的想法,要加工修改。她满怀信心,作出计划,全书要写80万到100万字。陈明认为计划太大,不易完成,主张她写一些读书札记。丁玲则认为“我还有精力,生活条件也可以,没有做工作,脑子里没有别事打扰,拼一点老命,留下一点东西。”
到山西时,丁玲已经71岁了,老乡们说她像50来岁。陈明便写了一首诗描述她:“满头银发胜少年,药不离口心常甜。泰山压顶步履健,葵花向阳色更鲜。太行山麓湘南木,笑迎春色满人间。数不尽的风浪险,一部‘春秋’乐晚年。”末尾一句,指的是未写完的《在严寒的日子里》。1975年11月12日,丁玲给她儿子蒋祖林写信说:“我准备从明年一月就开始重新起炉灶,保证平均每天600字,细磨细琢,我又没有任何干扰,心有余,而力也是有余的。我对这个还是有把握的。……我现在既然不能做旁的工作,我就倾全力于我的写作”。即便不能出版也不在乎,“只要有人看,看了觉得还可以,说丁玲没有把她最后的余年糟蹋,不是在嶂头养老送终,不是为80元混日子就行了。”
1975年11月的一天夜里,丁玲与陈明煤气中毒,病了好几天。痊愈后,丁玲身体大不如前,写作计划只得推迟。一直到1976年3月11日,她才“重新拿起了笔,把深藏在心底近40年的人物,一个一个地请出来……”直到1978年3月,丁玲在修改前8章的基础上,又续写了十几章,一共完成24章,计12万字,历时两年。这时,丁玲把小说中的几个人物改了名字,区委书记江山青改为梁山青,地主儿子赵厚、赵康,改为赵富、赵贵。故事情节也重新进行了构思。区委书记梁山青,刚一出场就被叛徒击中,生死未卜。丁玲说,她手头上积累的一些“很生动”的材料还没用上,这12万字仅是一个铺垫,一个开场。护地队与敌人的斗争尚未正面展开。丁玲在1980年2月同叶孝慎等人谈话时说:“《在严寒的日子里》后面部分还要更加困难,更坏的人还没有出场,王老五还没有回来,还乡团还没有正式回来,斗争还要更困难。我就写那一个冬天,严寒的日子嘛,到第二年春天就完了。那时还没有胜利,因为胜利要靠大部队来,我不会写打仗。”
1979年,病中的丁玲在写作
据有关资料和几部《丁玲传》中记述,丁玲在本书中塑造的主人公李腊月这个人物的生活原型,是来自于1948年丁玲搞土改的宋村,但从已经完成的章节中来看,也不乏有来自于温泉屯的故事情节。由于小说没有完成,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没有完全展示出来,从已完成的几章中可以看出,除李腊月与周大爷和他的养女兰池的故事情节外,地主儿子枪杀区委书记,李腊月他们潜出村寻找区委的情节,都是以温泉屯村发生的事为线索而创作的。丁玲在桑干河一带、李官营等村采访的镇压反攻倒算的地主、区委书记王纯他们与敌作战的情节,都还没有派上用场。丁玲设想,由于桑干河畔的护地队被敌人包围而失败,《在严寒的日子里》也是以失败为结局的。这个构思在西柏坡时,她向刘少奇同志谈过,刘少奇支持她这样写。刘少奇说,“可以写失败。就是写它的失败,从失败中写出经验教训。法捷耶夫的《毁灭》写的就是失败。失败当中也有英雄,也有不朽的精神。”
1979年1月,丁玲从山西省嶂头村回到北京,丁玲的冤假错案将要逐步平反。2月17日,安徽省作协主席陈登科来信说:“作家协会安徽分会决定出一季刊,暂名《清明》,计划于七一出版。在创刊号上,我们希望能发表您和艾青同志的作品。艾青同志已同意为我们写一首诗,望您能将手中现有的作品交我们发表。”
3月12日,《清明》季刊派人取走了这24章12万字的《在严寒的日子里》。7月,这半部作品的稿子在《清明》创刊号刊出。1990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将这半部作品出版了单行本。
1984年,丁玲80岁,已进入耄耋之年,但她“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念念不忘她那未能完成的半部《在严寒的日子里》,一心想把这部书完成,给后人留下一部完整的优秀的文艺作品。
她想找个清静的地方,按下心来,专心致志搞创作。于是,她多方打听,开始选择适宜搞创作的清静地方。选来选去,最后,丁玲选定了河北省的蔚县。那里离桑干河不远。老县委书记王纯与丁玲又是老熟人。过去,丁玲为写《在严寒的日子里》搜集素材时采访过他,也得到了他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如今王纯已经退居二线当顾问。他给丁玲写信介绍情况说:蔚县的夏天,“白天一般是26到29度,夜晚是14到20度。有一所闲着的房子,就在我的前院,按这里条件我看是挺好的。离县城十几里有个万亩水面的水库,风景很好。反正我看比你们在北京那高楼上搞创作是好得多。”王纯还和新任县委书记一起来北京,当面邀请丁玲,并说县里有个很好的面包车,要派车来接她们。
1984年11月24日,丁玲、陈明去了一趟蔚县,汽车早晨9点出发,经八达岭、延庆、怀来、涿鹿、下午5点抵达蔚县,住在县委招待所。她看了王纯安排的那个小院,的确环境幽静。但那次只是考察,她们只住了一日就匆忙赶回了北京。
1985年6月,丁玲终于下定了决心,要住到蔚县去写那部30年来一直萦绕在心里的长篇小说了。当时,丁玲担负着大型文学刊物《中国》的主编工作。临行前,她进行了认真的安排,希望得到编辑部同志们的理解和支持后,丁玲她们就开始做出发的准备。下去之前,首先是要有个好身体的。需要检查一下,带一些药品。秘书王增如说,那些天丁玲的状态也不太好,脚常常浮肿,有时肿得很厉害。7月2日上午,她左腿又疼得厉害,于是就冒着暴雨去了协和医院,看了内科、外科、神经科,做了一些化验。几天后,化验结果出来了,糖尿病、肾病都很严重,医院通知,必须住院治疗。7月13日下午,丁玲住进了协和医院外宾病房304号。
7月15日,陈明给王纯写信,告知丁玲因病住进医院,蔚县去不了啦。王纯打来长途电话,说蔚县医院的治疗条件也不错。他哪里知道,丁玲的病情已经相当重了。实际上,这时,丁玲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1986年3月4日,她终因病情严重,医治无效,走完了饱受风霜、历经坎坷的82个岁月。《在严寒的日子里》就这样停笔了,留下的就是这仅有24章12万字的半部作品。
(作者系中国丁玲研究会会员,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涿鹿县民俗文化协会会员。)
本文参阅资料:
《丁玲年谱长编》王增如 李向东 著
《丁玲传》李向东 王增如 著
《丁玲传》蒋祖林 著
《丁玲办〈中国〉》 王增如 著
- 上一篇:深切悼念陈明同志
- 下一篇: 丁玲与上海鲁迅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