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科学研究范式(4个)
2. 科学研究方法(5个)
3. 科学范式与科学方法的关系
4. 其中3个重要概念(模型,数据,逻辑思维)
壹
科学研究范式(4个)
计算机图灵奖得主-Jim Grey 提出: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 - 第四范式是以数据为基础,结合实验,理论和计算机模拟为一体的数据密集型计算。
Tom Hey 在《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书中提出了,科学研究范式发展的四个阶段:实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数据密集型科学。
第一范式:实验科学
通过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内部规律,以获得和检验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
科学实验过程:定义问题 → 提出假设 → 设计实验 → 观察对象 → 检验假设 → 得出结论;
例如,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伽利略的物理学和动力学,牛顿的力学等,都是实验科学的典范。
第二范式:理论科学
用数学公式,模型,算法等形式表示,强调普遍性规律而形式化,通过演绎推导出科学结论。
理论科学过程:收集资料 → 定义概念 → 逻辑思维 → 推理模型 → 数学化/形式化/公式化;
例如,系统科学,科学逻辑学,科学动力学,混沌理论等都是理论科学的典范。
第三范式:计算科学
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复杂数学计算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设计求解方法,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
计算科学过程:确定时间系统 → 建立数学模型 → 建立仿真模拟 → 仿真实验 → 结果分析;
例如,SPSS社会科学统计分析,MATLAB,SAS等都是计算科学的典范。
第四范式:大数据科学
第四范式是在第一,二和三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第四范式研究框架是由科学实验,理论模型或算法,计算机模拟和密集型数据处理组成。
大数据科学过程:数据采集/预处理/集成 → 数据统计和分析 → 数据挖掘 → 数据可视化和应用;
例如,大数据搜索引擎,推荐引擎系统,人工智能,ChatGPT等都是大数据科学典范。
贰
科学研究方法(5个)
上世纪7-80年代,在钱学森先生"系统科学"的引领下,国内大批学者开始"科学研究领域-学术百家"的畅所欲言,大量的"科学研究的方法"的理论和著作出现,很庆幸我有了接触,总结了以上的"科学研究方法论体系"。
第一层:调查研究的方法
基于实现的问题,通过观察或设计实验,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描述,这个过程中就已经包含了对事实的说明或解释,以及为了更好的解释,需要将事物共同本质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定义新的概念。
第二层:思维方法
基于事实的概念,经过逻辑思维(比较,分类,概括,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和非逻辑思维(想象,联想,灵感和知觉)去反映和认识事实,形成相对完整的结论。
第三层:计算机方法 + 系统论方法
计算机方法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复杂数学计算问题,对问题进行抽象为数学模型,并在计算机上构建仿真模拟实验,进行大量的计算得出结论。
系统科学方法是基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等以及信息科学,控制模型等方法对问题进行系统化的解决。
两者的关系:两者相互关联,模型和计算,如,系统动力学和解释结构模型,都应用了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它们的基础理论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两者与第四层-科学理论方法的关系:我认为两者都可以指导具体的理论方法,计算机方法是技术方法,系统科学方法是横断科学方法。
例如,教育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等综合科学,虽然已经形成体系化的理论方法,但计算机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应用分析。
第四层:科学理论方法
我对第四层科学理论方法的理解,也经过了一个认识过程,从硬要理解,到好像理解,到可能理解的过程。
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多样的集合,包括了横断科学:数学,哲学,系统科学等,边缘科学:系统管理学,技术经济学等,综合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等。
这里第四层的科学理论方法,是指横断科学之外的具体边缘科学或综合科学,只有这样归属,第三层的计算机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的指导地位才有意义。
叁
科学研究范式与
科学研究方法 - 关系
1. 范式与方法(科学范式与科学方法)
其一,范式以及科学范式
范式是特定的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时所必须遵循公认的"模式",其内容包括: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或手段等。
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表现出来。
范式的特点:公认性,整体性,范式通常是固定的,除非出现一个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即范式的转换,如,第四范式取代第三范式,大数据范式的出现对计算范式是巨大的毁灭打击。
例如:两种认识范式:传统认识范式和大数据认识范式;四种科学研究范式:科学实验,理论科学,计算科学,大数据科学。
其二,方法以及科学方法
方式是为达成特定目的,可以用来实践的模式或过程,包括其中使用的工具或技巧。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方法或手段,包括: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
2. 科学研究范式与科学研究方法
其一,科学方法体系中缺少"大数据方法",且对应科学范式中的"大数据科学"
其二,科学方法中的"计算机方法"对应科学范式中的"计算科学"
两者的对应是科学范式与科学方法两个体系最直接,明显著的关系标志,其重要意义有两个:
(1)计算范式与计算方法的直接对应,启发了大数据范式与大数据方法的对应。
(2)计算范式与计算方法的对应,大数据范式与大数据方法的对应,而其他范式与方法却不直接对应,说明了这两种范式都是"相对特殊"的,并不是基础的。
其三,科学方法中的"系统论科学"对应科学范式中的"理论科学"
我理解的理论科学范式是形成各种科学体系内容的模式,如,经济学,统计学,以及系统科学等,正好对科学方法中的系统科学方法对应。
并且,原本在科学方法体系的第四层中有科学理论方法,与第三层方法的关系并不非常"合理",现在看确实如此,第三层的系统科学方法与四层的科学理论方法是归属关系,系统科学是横断科学方法,科学理论是具体科学方法。
其四,科学方法中的"思维方法"在四种科学范式中都有应用
科学方法体系中第二层的思维方法,即逻辑和非逻辑思维,在四种科学范式中都有深度,普遍的应用,是不能忽视的基础方法。
例如,在实验科学范式中,对定义出准确的问题,就需要对众多问题进行逻辑分析,比较或分类,概括和总结出主要问题。
在理论科学范式中,对定义以后的概念,要进行逻辑思维才可以得出推理模型,以及后续的理论"三化"。
在计算科学范式中,数学模型的构建,模拟环境的构建,仿真实验的构建,都需要逻辑思维的支撑,只不是从计算机范式开始,思维方法的表现就开始隐性了。
在大数据科学范式中,决策树模型,关联分析都是归纳逻辑。
其五,科学方法中的"调查研究方法"在四种科学范式中都有应用
调查研究方法是比思维方法更基础,更普遍的科学方法,在四种科学范式中都发挥作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问题进行观察或实验,且是多次反复的过程。
经过科学范式理论-更新后的科学方法体系
肆
三个重要概念
(模型,数据,思维)
1. 模型
模型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我的"模型观"启发是来自陆奇《我的大模型世界观》此后,我也梳理了几个领域的一系列模型。
以上的这些领域的模型,从科学研究范式去理解,都属于第二范式的理论科学中的思维模型。此外:
第一范式的科学实践中有实验模型:化学,物理,空间等具体和实际的模型。
第三范式的计算科学中有数学模型:随机性和确定性模型,参数和非参数模型,线性和非线性模型等。
第四范式的大数据科学中有复杂模型:搜索和推荐引擎模型,自然语言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
2. 数据
为什么要重要讨论数据?
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在调查研究或思维方法中,数据作为信息的内容之一,只是方法的质料之一。
随着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成为了研究方法的主要,或唯一指料,具体表现是:数据量越来越大,重要性越来越大。所以,研究科学范式和方法,数据是必须研究的内容。
3. 逻辑和非逻辑思维
随机技术的发展,例如,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尤其技术的普惠性越强,人们越来越依赖技术,反面是,越来越缺失独立思考,深度研究的能力,甚至是基础能力的缺失,如,基础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我想坚持的是:一面学习新的技术思维,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思维,一面还要持续锻炼必需的基础思维,如,逻辑和非逻辑思维。
以下是逻辑和非逻辑思维在四种科学研究范式中的存在:
其一,逻辑思维存在于四种科学范式中,但非逻辑思维仅存在于第一二范式中,在计算范式和大数据范式,思维过程和执行过程是一体的,甚至机器可以取代人类思维,人类的非逻辑思维(联想,直觉,灵感等)已经不存在了。
其二,逻辑思维在四种科学范式中,从第一到第四,它的显性在不断降低。在科学实验和理论科学范式中,逻辑思维的表现是很明显的,可解释,可说明;然而在计算范式和大数据范式中,逻辑思维的表现已经很隐性了,不可解释,不可说明,很难察觉。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是实
图源网络,侵删
粉丝福利领取
近期,公众号收集了科研指导、编程学习、科学哲学、科学史、数学和物理科普书、中医书籍、文学著作、升学就业相关资料等资源大礼包,点击了解详情
点击资源推文页,领取方式在文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