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二等奖 - AI全自动内容创作接口
  • 领导活动
  • 媒体北大
  • 学术科研
  • 北大人物
  • 校园文化
    菁菁校园
    信息预告
    文艺园地
    德赛论坛
  • 校园媒体
  • 法学院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二等奖

    3月26—28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线上举行。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团队参赛作品《数字社会治理中的就业形态的劳动保障路径——试析互联网配送平台的劳动关系界定及权益保护》,作为北京大学唯一入选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答辩的作品,从来自全国数百所高校的1260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二等奖,取得北京大学在本届赛事的最佳成绩。

    参赛团队由法学院2017级本科生王宁、王钰婵和蓝丹组成,法学院助理教授阎天担任指导老师。在互联网平台飞速发展、新经济业态蓬勃涌现的时代背景下,参赛作品对借助互联网所涌现出的新型劳动关系展开法学分析,通过学理上的梳理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针对互联网平台经济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提供可行的路径,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助力互联网平台服务业的规范健康发展。

    参赛团队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时的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王宁、王钰婵、蓝丹

    在阎天的指导下,参赛团队全力投入、深入研究,多次开展实地调研活动,阅读大量的论文著作,广泛搜集现有的司法案例,针对现行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细致的研究和深入的讨论,于2020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二十八届“挑战杯”中获得特等奖,并于2021年5月在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一等奖,成功入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定于2021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举办的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的作品展示及擂台赛TED演讲环节取消,比赛以线上答辩环节决定最终获奖的作品。在学校学院的精心筹备、周密组织和全力指导下,参赛团队顺利完成线上展示和终审答辩,全面展示了团队的研究成果,最终斩获二等奖,充分展现了北大青年法律人突出的学术创新能力。

    参赛作品所获校赛特等奖、市赛一等奖的荣誉证书

    参赛团队2020年组建以来,得到了学校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除指导老师外,法学院彭冰教授、邓峰教授和社会学系陈龙博士等多位老师也对参赛作品给予了精心指导。参赛团队在强手云集的全国比赛终审答辩环节作为北京大学唯一代表取得优异成绩,不仅得益于北大法学院一流的教学科研实力,更得益于学院重视师生学术创新、鼓励师生投入学术实践的教学方针以及积极支持参与学术科创赛事的优良传统。佳绩的取得不仅是对参赛团队刻苦钻研、锐意创新的认可,更是对北大法学院扎实的专业教育水平以及实务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成果的高度肯定,体现了北大法学院“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的深厚积淀和出众实力。

    未来,北大法学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规划开展新一轮学科建设,加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法学教育教学改革,为师生投身学术科创实践营造优秀涵养环境和完善支撑保障,培育学术创新土壤,激发学生学术动能潜力,不断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卓越法治人才。

    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介绍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竞赛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已经成为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引导高校学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展示全体中华学子创新风采的亮丽舞台。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