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精粹|课程思政视阈下大学英语文化类课程混合式教学发展研究
苏州大学叶建敏、汤丽娜共同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课程思政视阈下大学英语文化类课程混合式教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20WYKT031),课题组主要成员:顾卫星、丁红云、浦丽萍、张晔、刘仪、李亚光、李纳、王德春、冷洁、郝吉环等(前10) 。
一、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1课题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重工具性,轻人文性。英语应用能力的工具性与培养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等新文科理念的人文性有机统一失衡。
(2)通用英语课程与文化应用类课程建设失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缺乏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升综合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文化应用类高阶性课程。多样性课程体系建设覆盖面不足。
(3) 课堂知识传授和社会实践应用环节脱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缺乏帮助学生整合、迁移、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生成能力、创造意义的生态环境。
1.2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课题研究重点是梳理总结文化类课程内涵式建设与发展,为“高阶性、创新性”混合式有效教学实践提供依据。
难点是研究文化类课程混合式教学内涵建设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有机架构的发展问题。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于课前自主学习资源、课中翻转课堂与课外创新应用中,在提升学生的传播能力、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中塑造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二、课题开展实施与任务完成情况
2.1. 文化类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发展成果梳理。
课题建成并不断完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智慧树在线开放课程和中国大学MOOC为主要平台的数字化硬件环境,同时以多媒体、多模态、多介质方式呈现学习内容/资源的数字化软件环境,驱动学生更有成效地开展个性化学习。
2. 2基于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有效实施。将网络与课堂的优势整合起来,构建“线上+线下”互补、交替、组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和教学生态环境,促成学生在以文化主题学习任务/项目为纽带、自主协作结合的混合式学习进程中,整合、迁移、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增强文化认知和自信、陶冶思想情感、拥有开放、平等、包容、多元的国际视野、培养英语应用能力,生成文化传承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题建设有效实施以“可观察学习结果分类”(SOLO)为依据、以多媒体+为主体的形成性评价,“评学结合”、“以评促学”、“以评促建”,帮助学生升华学习效果。
2.3 课程思政融入的混合式教学的行动研究成果。开展课程教学研究,保证课程混合式实践的科学性、实践路径的正确性。价值引领与文化传承协同育人基本内涵界定、实践路径设计等成果体现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2020年9月)、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申报(“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课程”校内评选出线)、全国高校教学创新设计大赛(“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课程”校内选拔出线)、中国高教学会“数字化课程资源”重点专项课题(2020年9月)、苏州大学“礼赞建党百年,矢志为党育人”师德建设优秀案例(2021年9月)、校级“江南文化”(2021年5月)、省社科联重点资助课题立项(2021年8月)、省一般教改课题(2021年11月)等。
顶层设计协同育人路径,在文化类课程模块的数字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了以英美影视和具有中国元素的英文片、以全球化视野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学程优势,在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资源呈现、教学任务设计、教学评价考核等环节有机融合课程思政为任务目标,可行性体现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和思辩性,体现知识体系的多样化、复合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教学深入挖掘文化主题单元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课程思政素材,编写专题教学案例、录制思政教学视频20多个,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2.4具体的研究路径和实施方法为:
目标规划驱动 → 体系路径导引 → 行动研究推进 → 团队机制保障是课题建设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2.4.1 目标规划驱动
课题建设贯彻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过程、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培养讲好中国故事外语人才的精神,将塑造思想价值、传承中华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确定为课题建设的目标,驱动课题建设实践。
2.4.2 体系路径导引
课题建设建构并完善了点面结合、协同推进的课程体系。设计了以文化/主题为内容、以互联网+平台资源为支撑、以自主学习和协作体验为媒介、以学习任务/项目为载体、以形成性评价为驱动的实施路径,导引课题建设实践。
2.4.3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推进
进行文化类应用课程数字化建设的满意度调查,2018,2019、2020、2021年分别采用问卷星进行有效性问卷调查,科学设定建设目标和行动路径,确保课题建设的有效性。调查数据用于反哺教学实践,进一步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用于论文撰写和研究报告撰写的重要样本分析。
问卷星设计涉及主要问题和有效反馈:数字化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便于获取、拓展英语知识(满意度94.6%);数字化课程是否能促进自主学协作学习,学生认同课程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满意度93.4%);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协同育人的课程数字化建设助力学生品格培养、人生启迪作用和树立正确的三观(满意度达95%);对中国文化理解(同意率达到93.46%)、英语表达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性(平均达到87.11%);驱动传承中国文化、推动对中国当代问题的思考、强化身份认同的有效性(平均达到89.27%);“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是否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在线平台资源是否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翻转课堂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应用英语的机会、课外文化体验和作品制作是否发展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性(同意率达到84.15%;关于文化体验项目后,是否愿意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性(同意率达到94.68%)。
2.4.4团队机制保障
课题建设坚持“实践共同体”理念,在促进各课程教学团队内涵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组建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团队、教改课题建设团队过程化管理。在保障课题建设实践顺利推进的进程中,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主要改革成果和实践效果
本课题增加价值引领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视频20个以上和完善教学教案3套,为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完成校级课题2项(课程思政示范课、“江南文化”),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线上课程),获得江苏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混合式),获得校级重点教改课题1项、省教改课题1项、省社科联重点课题1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数字化课程资源重点专项课题1项。
四、课题的创新点
4.1价值引领,文化育人:大学英语课程育人理念创新
课题内涵建设了“注重价值引领、培养文化思辨能力”的《英语影视欣赏》、“培养文化自信、发展中华文化传承能力”的《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以及“陶冶国际视野、提升传播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跨文化交际》优质文化类课程。以文化类课程为基础,建设塑造价值、传承文化、培养能力的课程体系,协同合力其他通用课程和其他语言应用类课程,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4.2立足本土文化,中外文化交融:大学英语课程育人路径创新
以可观察学习结果分类结构教育质量评价理论为基本框架,创新实践以多媒体学习作品考核为主体的形成性教学质量评价,评学结合、以评促学、以评促建。
4.3教学研究反哺行动研究的建设过程创新。课题建设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提升行动研究的科学性,《英语影视欣赏》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获首批江苏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混合式类型),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数字化资源建设重点课题、校级思政课程示范课、“江南文化”、校重点教改课题、省社科外语类专项课题重点资助项目、省一般教改课题等,有效反哺并提升行动研究。做到教研结合,以学促赛、以赛促教、以教促研。
五、课题的推广应用效果
5.1课题建设效果
人才培养。本项目组老师指导学生在2020-21年中参加全国大学英语竞赛全国总决赛和省赛中,共获得各类奖项64人次(笔译36人;跨文化交际7人;国才杯写作2人、“外研社·国才杯”国际传播力“中国智造”短视频大赛省级一等奖19人;高校创新英语挑战活动综合能力1人)。
教师发展。获评 “外研社杯”全国“教学之星”教学比赛个人一等奖1人、团体一等奖1项,获评苏州大学建设银行奖教金2人,获评苏州大学东吴学院“立德树人、潜心教学”年度人物2人,校级课程思政讲课比赛一等奖1人;苏州大学“礼赞建党百年,矢志为党育人”师德建设优秀案例1项(2021年9月)。
5.2课题成果建设推广
课题成果通过学习强国推介、媒体报道(苏报集团引力播)的推广、接待兄弟院校代表团来校学习交流,以及在全国、全省高校外语教师发展论坛、高校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上做专题报告介绍成果建设经验,产生辐射推广效应。